佛陀教育

共修分享001:學習《沙彌律儀》修學報告


 

編者的話:

        這一篇是共修系統的修學報告,寫的很詳細、很具體,幾乎是把凈老恩師講的《沙彌律儀》來一次自己的體會敘述,今推送出來,給學佛人做參考。(邦著編輯于2023619日)

 

學習《沙彌律儀》修學報告

佛陀教育網共修系統學員

 

尊敬的各位師兄,大家好!

這一年多來斷斷續續學完了《沙彌律儀要略》。

弟子很慚愧!學佛時間長了,沒有以前精進了,以后我會注意的。

跟著凈老恩師的講義學習,現將修學報告匯報如下:

《沙彌律儀要略》是明朝蓮池大師所著的,《沙彌律儀要略增注》是清朝弘贊大師為《沙彌律儀要略》做的注解?!渡硰浡梢濅洝肥菑摹渡硰浡蓛x要略增注》里面節錄的內容,節錄的因緣是為了便于我們現代人學習,因為有很多內容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脫節了,所以我們要懂得佛制定每條戒律和威儀的精神與用意,然后運用在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。

一、“沙彌”的含義

     1、“梵語沙彌。此云息慈。謂息惡行慈。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。亦云勤策。亦云求寂。”

“梵語沙彌。”這是古印度話叫“沙彌”。

“此云息慈。”沙彌是梵文音譯的,翻成中國的意思有三個,最普遍的意思是“息慈”。“息慈”怎么講法?“謂息惡行慈,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”。

“息惡”是“息世染”。世間染污我們的心地、染污我們的思想見解,這些污染要把它斷除掉。

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里面都沒有的,中國文字是充滿了智慧的符號。

“世間”這兩個字,“世”是三個十,三十年是一世,三十年代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以“世”是指時間;“間”是界限。“世”就是執著,“間”就是分別。換句話說,我們還有分別、執著,就是“世間”。

世間法染污我們的心性,出世間法也染污我們的心性,所以大乘佛法教給我們要超越世出世間法,怎么超越?對于世間法、出世間法統統沒有分別、執著,不但世間法我們沒有分別、執著,出世間法也沒有分別、執著,所以我們要懂得“息世染”的意思。“息世染”是對一切法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

因為完全不執著,我們現在還做不到,所以我們在佛法里面只取凈宗、只執著凈宗,其他一切大乘經典我們統統放下,這樣就好,這是我們現前這個程度可以做得到的。

“行慈”是“慈濟眾生”,幫助眾生覺悟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

“亦云勤策。”“勤”是精進,“策”是警策自己、勉勵自己。

“亦云求寂。”“寂”是清凈心。我們學佛不求別的,只求心地清凈,不受污染。

“勤策”、“求寂”這兩個意思是自利。“息慈”是自利利他。“息惡”是自利,“行慈”是利他,所以這個意思很圓滿,這個解釋用得比較廣。

二、“律儀”的含義

1、“律儀者。十戒律。諸威儀也。”

“律”是沙彌必須遵守的十條戒律,“沙彌十戒”是從初發心到成佛都必須遵守的。

“儀”是二十四門威儀。“威儀”是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必須遵守的規矩,也就是日常生活規范。

所以“沙彌律儀”是沙彌必須遵守的十條戒律、二十四門威儀。

《沙彌律儀要略》分兩個部分,上篇是講“戒律,”下篇是講“威儀”。“戒律”是根本,因戒得定;“威儀”是幫助,是輔助戒律的,幫助戒律的。

一般人認為,戒律這一條約束我,那一條又限制我,不愿意接受,為什么?因為我們平常放逸慣了、隨便慣了,一下子受到約束好像很難受,其實我們過去那種放逸是不正常的。我們學佛修行,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錯誤與正確有個標準,戒律就是標準!所以戒律很重要,我們一定要用戒律約束自己,自己知道約束自己,這樣才能成就。

2、“戒是禁戒。律即法律。”

“戒”是禁戒,就是禁止,佛教給我們哪些事情不可以做,哪些事情應當做。

所以“戒律”分為兩大類:一類叫“止持”,佛不準我們做的,我們就不能去做,這是止持;一類叫“作持”,佛教我們做的,我們應當去做,這是“作持”。不準你做,你去做了,犯戒了;教你做的,你不做,也犯戒了。

律”是法律,像世間法律的判刑,依照你的罪業輕重來審判。世間的法律由法官來執行,六道里面的法律,誰去執行?誰判你來生作人、來生生天,或者到三惡道?沒有人審判,而是一種自然的牽隨。“律,可以說是自然的定律”。譬如,心術不正的人,天天做惡夢,這個惡夢是誰判他去做的?自然的。心地善良的人,天天做好夢,也是自然的。由此可知,果報是自然的,這是自然的定律,決定不能夠違背。世間法律因為有人執行,還可以投機取巧,想方法來逃避法律的漏洞。這個是自然的,沒有辦法逃避的。

3、“防非止惡曰戒。處斷輕重。開、遮、持、犯曰律。”

戒”是“防非止惡”。“非”是錯誤、過失;“惡”是惡念、惡言、惡行。“戒”的精神與目的是防范我們造罪業,所以說“防非止惡”。

“律”是處斷輕重,開、遮、持、犯。“律”是審判犯戒輕重的法律,也就是用律法來斷定犯戒的輕重。每一條戒律都是活活潑潑的,都有開、遮、持、犯。

“開”是開緣。“緣”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條件,在某種條件之下,這個戒才可以開。如果沒有這些條件,佛教你禁止的,你開了,那叫“破戒”;如果在某種條件下,你這個戒破了是合情合理的,那不叫“破戒”,那叫“開戒”。“開戒”不但沒有罪,還有功德。所以開戒,不是犯戒,應當開的時候要開,不開就是犯戒了。

遮”是止、禁止,決定不可以違犯。應當止的時候要止,不止就是犯戒了。

持”就是應當開的時候要開,應當遮的時候要遮,這是“持”。

“犯”就是應當開的時候不開,應當遮的時候不遮,這是“犯”。

什么樣的條件之下,這個戒才可以開?決定是為了利益眾生。特別是救護眾生,眾生在極危難的時候,我們救援他,這個時候是開戒的機緣。

救護眾生,眾生有兩條命:一條是身命,還有一條更重要的是法身慧命。能夠幫助眾生入佛門,能夠幫助眾生覺悟,在這種環境之下,準許有開緣。

4、“是故沙彌剃落。先受十戒。次則登壇受具。今名為沙彌。而本所受戒。愚者茫乎不知??裾吆龆粚W。便擬躐等。罔意高遠。”

“是故沙彌剃落。”“剃落”是剃發、落發,這是初出家成為沙彌。

“先受十戒。”初出家的沙彌先“受持十戒、二十四門威儀”,也就是“沙彌戒”。

“次則登壇受具。”“次”是第二個階段,“具”是“具足戒”,有了前面的修學基礎,然后才能夠受“具足戒”。

從前出家,先受沙彌戒,沙彌戒學五年,學得很有規矩了,才可以受具足戒,就是比丘戒、比丘尼戒;比丘戒學三年,做得很好了,才可以受菩薩戒。

現在受戒,一剃頭馬上到戒壇,“三壇大戒”沙彌戒、具足戒、菩薩戒一次就受完了。形式上受了,實際的內容完全不了解,有名無實,所以這是不如法的。就好像我們讀書一樣,“沙彌”是小學,“比丘”是中學,“菩薩”是大學,這是三個階段,是有次第的。不可能小學、中學、大學的課程一次一起念。

  • “沙彌戒”第一條——“不殺生”。

1、“解曰。上至諸佛圣人。師僧父母。下至蜎飛蠕動。微細昆蟲。但有命者。不得故殺。”

這是講“不殺生”的范圍。

“上至諸佛圣人。”“圣人”是小乘初果以上。初果已經斷了“三界八十八品見惑”,“三不退”里面證得“位不退”,絕對不會墮落三途。

“師僧父母。”這里的“師”是親自指導我的和尚。“和尚”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是“親教師”,親自指導我學習佛法、修行的老師。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一生的養育之恩,佛法老師對我們的恩德是幫助我們恢復法身慧命,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,這個恩德不是父母能做得到的、不是世間老師能辦得到的,所以佛法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,排在父母之上。

“僧”是出家人,是傳承佛法之人,雖然沒有直接教我們,但他們的德行、使命跟我的和尚沒有兩樣,都是教化一切眾生,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,所以我們對他也尊敬。

“下至蜎飛蠕動,微細昆蟲。”說一個“上”,再說一個“下”,這當中的所有眾生全都包括了。

“蜎飛蠕動”是小蟲,像蚊蟲、螞蟻這些微細的昆蟲。雖然是小蟲,但它也有神識,也是一條命,只是它過去生中造的惡業重,墮落到這個身。它們今天得這個果報,我們要曉得我們在過去生中也做過螞蟻、蒼蠅,如果脫離不了六道輪回,將來還要再做。明白這些事實真相,我們對于這些微細昆蟲就會愛護,就不會去傷害它。

2、“或自殺?;蚪趟麣??;蛞姎㈦S喜。”

這是講“殺生”的手段。

“或自殺。”自己動手殺。

“或教他殺。”教別人殺。像家里面的主人叫仆人去殺生,這是用命令讓仆人去執行,這個殺業的責任是下達命令的這個人。雖然他沒有親手殺,但是他下達命令殺的,所以殺業是他的責任。下達命令的人,他有罪,執行命令的人,他有過。罪跟過不同,罪比過重。

“或見殺隨喜。”見到殺生,生歡喜心,這是破戒的。眾生縱然是有罪被判處死刑,罪有應得,佛菩薩見到也生憐憫心;如果生歡喜心,這是有失慈悲。

“經云:不服東方絲綿絹帛,及此土靴履裘毳、乳酪醍醐,如是比丘,于世真脫,酬還宿債,不游三界。”

經云。”這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。

“不服東方絲綿絹帛,及此土靴履裘毳、乳酪醍醐。”服”是穿著。絲綿、絹帛是絲織品,殺蠶取絲,制成衣服棉被。

及此土靴履。”這是皮鞋、皮靴。“裘qiú”是皮衣服。“毳cuì”是羽毛衣服。這些都是殺害眾生的生命才得到的。

世尊當年在世,僧團的生活方式是托缽。托缽時,為了不給眾生添麻煩,眾生供養什么就吃什么,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才吃“三凈肉”——不見殺,不聞殺,不為我殺。

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,中國佛教也是吃三凈肉。后來梁武帝讀《楞伽經》讀到“菩薩大慈大悲,不忍心吃眾生肉”這段經文,很受感動,于是發心吃長素。他是佛門的大護法,他提倡素食,出家人立刻就響應,以后在家人也響應,這是中國佛教素食之始。吃素,是間接的不殺生。我們佛弟子吃素,不吃眾生肉,如果穿眾生皮毛制成的衣服,跟殺生吃肉沒有兩樣,還是傷慈悲心,所以也不穿眾生的皮毛。

乳酪醍醐。”這是牛奶、羊奶、奶制品等,這個雖然沒有殺害眾生,但是奪取眾生的。為什么?動物的奶是喂它的小動物的,不是給人喝的,我們人奪取過來,雖然沒有殺它,對它也有損害,所以清凈比丘也不吃奶制品。但是現在眾生的業障很重,身體抵抗力薄弱,為了保暖、為了身體健康,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我們穿毛衣,吃奶制品,這是開緣。所以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回向給這些眾生來補償,我們真誠地把自己修學的功德,與一切供養我們生活所需的眾生共享,不與這些眾生結冤仇。

3、“三業之中,心為主宰;結罪輕重,心境不同。”

“三業之中,心為主宰。”“三業”是身、口、意,身體的造作、口的言語、意的念頭。“心”是意業,就是思想、念頭。“三業”當中,“意業”為主,我們一切的言語、造作都是聽命于意業。

“結罪輕重,心境不同。”所以心、境不一樣,結罪的輕重也不一樣。

譬如殺生,殺生的時候,用的什么心,用的什么方法、手段,以及被殺這個人的影響、被殺這個人對你的恩德,從這些地方結罪,輕重差別很大。

如果以極重的嗔恚心去殺生,罪就重;沒有嗔恚心,誤殺的,罪就輕;如果是為了利益眾生,以慈悲心去殺他,那就沒有罪。如果手段非常殘酷,罪就重;手段很溫和,殺他的時候并不讓他感到痛苦,罪就輕。

如果殺害佛菩薩圣賢、師、僧、父、母,這個罪極重,不通懺悔,沒有辦法懺悔,這是“五逆罪”,“五逆罪”的果報是阿鼻地獄,要想出來太難太難了。

佛為三界導師,所以害佛的罪是最重的。佛的福報實在是太大了,沒有人能夠殺害佛,但是讓佛受一點傷、流一點血,這是有可能的,這是“出佛身血”,這個罪都是阿鼻地獄。

殺害圣賢,結罪結到阿鼻地獄,這不是屬于我們個人,我們跟他沒有什么往來,他對我也沒有什么恩德,為什么殺害會這么重的罪?因為他是一個地方所有大眾的典范,社會的安定、家庭的和睦靠他教導,他在這里能使這個地方轉移風俗,凈化人心,這個功德非常大!所以殺害他們,結罪是從眾生身上來結罪,這個罪就非常重。

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第一大,我們的身命得之于父母,沒有父母哪有這個身命?!我們報恩都來不及,怎么可以去殺害?!殺害微細昆蟲,這個罪沒有前面那么重,可以懺悔,但是殺害他們,他們也會報復我們。

四、“沙彌戒”第二條——“不偷盜”。

1、“解曰。金銀重物。以至一針一草。不得不與而取。”

“金銀重物。”這是很貴重的,

“一針一草。”這是很輕賤的,無論這個物品是貴重的還是輕賤的,都不可以“不與而取”。所以佛法里面偷盜的定義是“不與而取”,這個物有主人,主人沒有給我們,我們隨便就取了,這就是“偷盜”。由此可知,佛法所講的“偷盜”比世間法講得要嚴格。這個物有主人,一定要經主人同意,我們才可以??;主人沒有同意,我們要是取了,這就是犯盜戒。

2、“偷盜”的范圍。

“若常住物。若信施物。若僧眾物。”

“若常住物。”“常住物”就是道場里面所有的財物,所有出家佛弟子都有分。盜常住物,這個罪非常重!因為結罪不是跟一個人結罪,而是跟整個僧團結罪。如果這個道場是十方道場,罪過就更重。

現在“十方道場”幾乎沒有了,掛個名說是十方道場,實際上不是。“十方道場”是任何出家人都可以去掛單的,現在的道場出家人去掛單可不容易,這也是時代所趨,因為現在出家情況跟從前不一樣。從前出家,要經過皇帝主持的考試,考試合格了,頒發一個度牒給你,你拿到這個度牒才有資格出家。所以出家人稱為“帝王師”,帝王認同“你的德行、學問可以做我的老師,你可以代我教化老百姓”,真的是品德兼優,受到社會的尊重。但是清朝順治皇帝廢棄了這個考試制度,以后出家人素質就不齊了,很多犯罪的人沒有地方跑了,就出家了。所以現在的道場不能作為十方道場,是有原因的。

“若信施物。”“信施物”

“謂施主持物至寺布施,而未分與僧者。”也就是信眾供養常住的,還沒有分給僧眾,這個“物”是信眾的。

“若僧眾物。”“僧眾物”是信眾供養常住的,已經分給僧眾個人的。

“常住物”、“信施物”、“僧眾物”,這是講佛門的。

“若官物。民物。一切物。”

“若官物。”“官物”,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國家的、政府的公物。

“公物”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政府所有的人民納稅來設置的。如果盜竊“公物”,結罪是跟這個國家、這個政府所有的人民結罪,這個罪就非常重。比如開公家車辦私事、用單位電話打私人電話、用單位紙張打印自己的東西、把單位用品拿自己家里用等等,這都是偷盜公物。

“民物。”這是一般老百姓的東西。我們到人家家里,接受人家的招待,對于人家家里的所有物品都要愛惜。要有慈悲,不要給人家添麻煩,這樣才會受到別人的禮敬。

“一切物。”屬鬼神禽獸等物,一般講“沒主物”。其實不見得沒主,只不過我們看不見罷了。比如樹,樹是鬼神物。戒經里面講,樹的高度超過一個人,就有鬼神依附在那里。如果要砍這棵樹,三天之前要去祭祀供養,給他誦經、念佛、念咒,告訴他三天之后我要砍這棵樹,請樹神搬家。如果沒有預先通知,就砍這棵樹,鬼神有嗔恨心,你把他的房子破壞了。學佛的人懂得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,所以預先通知他,這是對一切物恭敬?;ú輼淠径加泄砩褚栏?,所以我們對花草樹木可以欣賞,不能執著,不能過分地喜歡。過分地喜歡,喜歡花的,來生可能就變作花神;喜歡樹的,可能就變作樹神。凡是喜歡一個東西成了一種嗜好,麻煩就大了!所以佛教我們對一切萬物都要用一個平常心來看待,不要有嗜好。我們可以受用,但是不能執著,要放得下,要能夠舍。我們一心一意就喜歡阿彌陀佛、喜歡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。

3、“偷盜”的手段。

“或奪取?;蚋`取?;蛟p取。乃至偷稅冒渡等。皆為偷盜。”

“或奪取。”“對面不與而取,名為強奪,亦名為劫”。

“或竊取。”“私取曰竊”,偷偷摸摸地盜取,這是最常見的。

“或詐取。”用欺騙的方法得到的。社會上做生意賣冒牌的假東西,還有電信網絡詐騙轉賬等,都屬于這一類。

“乃至偷稅冒渡等,皆為偷盜。”這些都是犯“盜戒”。稅收是全國人民的,你偷稅漏稅,就是偷盜全國人民的,將來還債的時候,全國人民都有分,你要還到什么時候?!你偷一個人的,將來還債還一個人,好還!你偷盜全國人民的,這個事情非常麻煩!“冒”是冒充;“渡”是渡河。從前渡河要坐船,有些人坐船是可以免費的,他冒充這些人的身份也免費了,這也屬于偷盜。

4、“偷盜”的果報。

“經載一沙彌。盜常住果七枚。一沙彌盜眾僧餅數番。一沙彌盜眾僧石蜜少分。俱墮地獄。”

佛經上記載:一個沙彌盜了七枚常住果,一個沙彌盜了眾僧幾個煎餅,一個沙彌盜了眾僧少許石蜜,石蜜是甘蔗糖,就像現在的冰糖,一塊一塊地像石頭一樣,“俱墮地獄”。這么小的一件事情,微不足道,為什么會有這么重的罪?因為他們盜的是“常住物”、是“眾僧物”。所以“常住物”決定不能盜,“公物”決定不能盜。偷盜結罪,心境不同。你用什么樣的心,用什么樣的方法,以及被盜的人受害的程度,從這個地方結罪輕重不一樣。最重的是偷盜“三寶物”,其次是“公物“,結罪很重。

“華聚菩薩云:五逆四重,我亦能救;盜僧物者,我不能救。”

五逆”是“殺父親、殺母親、出佛身血”。佛的福報非常大,沒有任何人能害佛,但是讓佛的身體破損一點,流一點血,這是有的。像提婆達多害釋迦牟尼佛就是出佛身血?,F在佛不在世了,佛像流傳在世間,如果用憎恨心、惡心破壞佛像,等于出佛身血。第四是“殺阿羅漢”。實在講,現在眾生福薄,阿羅漢也不住世,你找也找不到。第五是“破和合僧”,就是破壞和合的僧團。這五種罪都是墮阿鼻地獄。“四重”是“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”,這是戒律前面四條重戒,四重戒,都是感召地獄的苦報。

華聚菩薩說:五逆四重,我都能救;盜僧物者,我不能救。為什么?平常偷盜的物品,物的主只有一個人,你將來還債只還一個人,這個事情好辦,所以罪很小。如果物品是公物,公物是這個地市的所有居民納稅設置的,這個地市的所有居民都是物主,你將來還債是還這個地市所有的居民,這個罪就重了。如果公物是國家的,全國人民都是你的債主,這個罪就更重了。

盜僧物者。”“僧”是十方常住,結罪不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上,盡虛空遍法界,只要是出家道場,都有分,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物主,那物主太多了,算不清的,因此這個罪非常非常重!所以菩薩無可奈何,不能救。

五、“沙彌戒”第三條——“不淫欲”。

“解曰。在家五戒。惟制邪淫。出家十戒。全斷淫欲。”

“經云:若諸世界,六道眾生,其心不淫,則不隨其生死相續,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,必使淫機身心俱斷,斷性亦無,于佛菩提,斯可希冀”。

生死相續”就是六道輪回。

六道”怎么來的?就是淫欲這個念頭變現出來的。“淫欲”是生死輪回的根本!所以淫欲不斷,就出不了六道輪回。要想出離六道輪回,就一定要斷淫。

“于佛菩提,斯可希冀。”學佛人的目標是希望成佛。成佛必須要斷“煩惱障“,要破“所知障”,兩種障礙斷盡了,才能證得佛果。

斷煩惱障,天親菩薩在《百法明門論》里面將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為二十六個煩惱:六個根本煩惱、二十個隨煩惱。這二十六個煩惱再歸納,就是六個根本煩惱:“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不正見”。

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,就是“貪、嗔、癡”三毒煩惱。貪、嗔、癡”再歸納,就是一個“貪”。“淫欲“是色,貪色是貪愛淫欲,淫欲是從貪這個煩惱而來的。如果這個念頭還有,煩惱是決定斷不了的,斷不了煩惱就出不了三界。

正是因為這個事實,末法時期修學任何一個法門,一生當中沒有一個人能成就。唯一能成就的法門就是凈土念佛法門,帶業往生。煩惱不斷,也能出三界。但是,帶業是只帶舊業,不能帶現行。所以這一句佛號要能把念頭伏住,念頭沒有斷,但是它不起作用,這是“伏住”。伏住就能往生,這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。因為往生是臨終一念,臨終那一念的時候,煩惱決定不能起現行,所以我們平常一定要練習用念佛把煩惱伏住,我們平常的功夫就好像練兵一樣,臨終是打仗,我們平常訓練成功了,臨終才有把握。

 六、“沙彌戒”第四條——“不妄語”。

    1、“解曰。妄語有四。一者妄言。謂以是為非。以非為是。見言不見。不見言見。虛妄不實等。”這一條是口業里面的“妄語”。

2、“二者綺語。謂妝飾浮言靡語。艷曲情詞。導欲增悲。蕩人心志等。”這一條是口業里面的“綺語“。“綺語”就是花言巧語,說得非常好聽,目的是誘導人造殺盜淫妄,像現在的電影、電視劇、歌舞、音樂。

3、“三者惡口。謂粗惡罵詈人等。”這一條是口業里面的“惡口”。

“惡口”就是粗言辱罵,說話粗魯,說話難聽,說話太直,讓人聽了不舒服,這樣很容易得罪人,跟人家結冤仇。

人為什么會惡口?一般情況下,人在生氣、發脾氣的時候,或者與別人爭執的時候,很容易口出惡言,來發泄自己心中的憤怒。所以當你生氣的時候不要講話,當你想要與別人爭論的時候不要講話,不要爭論,因為你現在有嗔恨心,講不出好話來。什么時候講話呢?一定等到心平氣和的時候再講話。

“經云:夫士處世,斧在口中,所以斬身,由其惡言。”

夫”是文言中的虛詞,沒有意義。

士”是知識分子。

在這個世間對人對事,這叫“處世”。

斧在口中,所以斬身,由其惡言。”“斧”在古代是兵器,可以殺傷人,“斬身”是殺身。這個意思是說,不當的言語、惡言,會惹來殺身之禍。言語,有的是有意,有的是無意,無意的言語,所謂“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”,你本來沒有這個意思,說著玩的,哪里曉得他聽了之后就懷恨在心,等到以后他的地位高了、權勢大了,機會來了,想到從前你對他的過節,想方法來整你,有時候整得你家破人亡,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?!督浣洝防锩娼虒覀?ldquo;不可以戲論”,“戲論”就是開玩笑,所以玩笑都要少開。

4、“四者兩舌。謂向此說彼。向彼說此。離間恩義。挑唆斗爭等。”這一條是口業里面的“兩舌“。

兩舌”就是挑撥是非,以惡心、惡意挑撥是非,讓人家夫妻不和、父子不和、兄弟不和,破壞人家家庭的和睦。

“《未曾有經》云:妄語有二,一重,二輕。為供養故,外現精進,內行邪濁,向人妄說得禪境界,或言見佛,見龍鬼等,名大妄語,墮阿鼻獄。復有妄語,能令殺人,破壞人家;或違失期契,令他嗔恨,名下妄語,墮小地獄。”

“妄語有二,一重,二輕。”妄語有兩種,一是重,二是輕。

為供養故。”為了求名聞利養。

外現精進。”外面表現得很精進。

內行邪濁。”里面是貪嗔癡慢、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。

向人妄說得禪境界,或言見佛,見龍鬼等,名大妄語,墮阿鼻獄。”為了追求名聞利養,沒有得禪,跟別人說得禪,或者說見到佛,見到龍王鬼神等,這是大妄語,罪業極重,墮阿鼻地獄。講感應、講神通,這些都是大妄語。

復有妄語,能令殺人,破壞人家。”有的“妄語”能令殺人,這是“兩舌”、“惡口”。挑撥離間,讓人家夫妻不和、父子不和、兄弟不和?;蛘叽盅匀枇R,說話很難聽,這些都容易引起爭斗打殺。

或違失期契。”多半是債務糾紛,你借人家錢,跟他約定什么時候還,時間到了不還,讓他生起嗔恨,“令他嗔恨,名下妄語,墮小地獄”。

世間的財務糾紛非常復雜,我們學佛人要守一個原則:如果我們欠別人的,一定要如期償還,只能把日期提前,絕不延后。如果別人欠我的,不要了。他還,很好;不還,就算了,我們心里沒有障礙。不要念念這個人欠我多少,那個人欠我多少,心里夾雜這些,念佛決定不能成片,決定障礙你往生。因此別人向我們借錢的時候要先想一想,如果我幫助他,幫助他的就是送他的,不是借他的,就沒事了。如果做不到,不借就好了,免得心里頭放不下,造成了障礙。

5、“余妄語。為救他急難。方便權巧。慈悲利濟者。不犯。”

其他的“妄語”,為了救護眾生,為了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,這些“妄語”是沒有過失的。

“沙彌戒”第五條——“不飲酒”。

“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(在家不邪淫)、不妄語”,這四條戒是“性戒”,即體性當戒,也就是說,殺盜淫妄在本性上就有罪,是“性罪”,不管你學不學佛、受不受戒,只要犯了,都是罪過。

不飲酒“戒是“遮戒”,飲酒在本性上沒有罪,是“遮罪”,遮是防止、防范,防范飲酒后犯殺盜淫妄的罪業。

1、“佛言:若依我為師者,不得飲酒,亦不與他飲。不貯畜。有重病者,醫教以酒為藥,乃暫權開聽,非謂長途服食。若無病托病,輕病托重,俱犯。”

佛言:若依我為師者,不得飲酒,亦不與他飲。”我們自己不喝酒,也不能送酒給別人喝。

不貯畜。”家里不能儲藏酒。

有重病者,醫教以酒為藥,乃暫權開聽,非謂長途服食。”如果你生了重病,醫生說需要以酒為藥,這可以,這是開緣。等你病好了,就不可以再飲。中藥里有些藥是用酒作配藥,或者作藥引,這可以用。也有很多中藥用動物的,也可以用。藥用,這都是開緣。年紀大的老人,身體虛弱,血液循環不好,飲用少量酒,促進血液循環,有利于身體健康,這也可以。在家人出去應酬,社交場合中有酒,你可以飲一杯,決定不會醉,這都是開緣。雖然佛家的戒律很嚴格,但是條條戒都有開緣,就是在某些條件之下可以開,開戒不是犯戒。

八、“沙彌戒”第六條——“不著香華鬘不香涂身”。

1、“香花鬘。”就是把香花串起來做成的花冠和花環,花冠戴在頭頂上、花環戴在脖子上,用來裝飾頭部或身體,泛指所有用來裝飾自己的飾品。比如現代人戴的項鏈、耳環、手鐲、戒指、做美甲等,這些裝飾品不可以戴。

2、“香涂身。”“涂香”是古印度人的生活習慣之一,又稱為“涂身”或者“涂妙香”。也就是用香粉、香油來涂抹身體,以此來消除身體的臭味,抵御炎熱?!洞笾嵌日摗分杏涊d:印度自古以來,夏季的氣溫極高,人體容易產生難聞的氣味,所以當地的風俗是把旃檀木或者其他香料搗成粉末,用清水調和各種香料,然后用來涂身、薰衣。所以涂香就是涂身上香粉、香水,涂脂抹粉、化妝品之類的。

我們的身體有難聞的氣味,這是業障。佛家講“境隨心轉”,心是“正報”,身體是“依報”,只要我們用功念佛,認真努力去修,心地真正清凈、平等、慈悲,體質自然就改變了,業障就消除了。如果這個氣味很重,在接觸大眾的時候,用一點香水來彌補是可以的。但是要知道這是自己的業障很重,應該認真努力修行把體質改善,這樣才對。

這些裝飾品、這些涂香抹粉,佛為什么禁止?這些東西能讓我們生起貪染之心,執著色身。佛的目的沒有別的,無非是幫助我們斷貪嗔癡而已。

九、“沙彌戒”第七條——“不歌舞倡妓不往觀聽”。

“解曰。歌者??诔龈枨?。舞者。身為戲舞。倡妓者。謂琴、瑟、簫管之類是也。不得自作。亦不得他人作時故往觀聽。”

佛為什么制定這條禁戒?為了幫助我們得清凈心,這是佛對我們的大慈大悲與無微不至的愛護。

我們在經上讀到“迦葉(s)起舞”,迦葉為什么可以唱歌跳舞?釋迦牟尼佛在講經說法,空中的天女在那里唱歌跳舞來供養佛與大眾。他們為什么可以觀聽歌舞?因為他們的”見思煩惱”斷了,”塵沙煩惱”也斷了,”無明”至少也破了幾品,已經達到“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”的境界,沒有妨礙了。我們沒有達到那個境界,就必須遵守佛的禁戒,凡是能擾亂我們的,要知道遠離,知道避免,這就對了。

1、“經云:“若使人作樂,擊鼓吹角貝,簫笛琴箜篌,琵琶鐃銅鈸,如是眾妙音,盡持以供佛?;蛞詺g喜心,歌唄頌佛德,乃至一小音,皆以成佛道。”經謂‘使人作’,顯非沙門自為也;‘盡持以供養’,明非自娛也。”

“若使人作樂。”使人作樂,不是自己作樂。

擊鼓吹角貝,簫笛琴箜篌,琵琶鐃銅鈸。”這些都是中國以前的樂器。

“如是眾妙音,盡持以供佛。”用這些樂器演奏出美妙的音聲來供養佛。

“或以歡喜心,歌唄頌佛德。”贊頌佛德的目的是向大眾介紹,說明老師德學之好,勸人來學。所以歌詞要唱清楚,字正腔圓,讓人能聽懂唱的意思,對佛法生起敬仰之心,發心來學習,這就對了。

“乃至一小音,皆以成佛道。”這與“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”的意思完全一樣。

“經謂‘使人作’,顯非沙門自為也。”使人作,不是出家人自己作。在家佛弟子可以在社會公共場所演奏梵唄、偈贊,宣揚佛法,出家人不適合。在寺院道場,出家人可以,那是正式佛事。

“盡持以供養,明非自娛也。”這是為了供養佛,為了宣揚佛教,絕對不是為了娛樂。這是可以的。

十、“沙彌戒”第八條——“不臥高廣大床”。

“解曰。佛制繩床。高不過如來八指。過此即犯。乃至漆彩雕刻、金銀牙角等如是之床,及紗羅絹帳,上妙氈褥,其余一切貴價被席等,皆非出世道人之宜。”

1、“古人用草為座,宿于樹下;今有床榻,亦既勝矣,何更高廣,縱恣幻軀。”

“古人用草為座,宿于樹下。”佛陀在世的時候,那時候不會躺下去睡覺的,需要休息時,就在樹下打坐。打坐是要有功夫的,什么功夫?心地清凈,妄想少、煩惱少,可以。妄想多、煩惱多的人,坐不住,他坐在那里還是打妄想,打瞌睡,所以這些事情不可以勉強。從前古人煩惱輕,現在的人煩惱多,不睡眠沒法子,精神提不起來,所以一定要有好的睡眠。

“今有床榻,亦既勝矣,何更高廣,縱恣幻軀。”“床”是臥床,一般放在臥室,用來晚上睡覺。“榻”是狹長而較矮的床,就是窄的小床。一般放在廳堂,白天用來坐、臥、躺的,像現代人擺放在客廳的沙發?,F在的修行人,晚上休息時可以睡在床上,比古人樹下一宿已經好得太多,如果再要睡華美的高廣大床,用高檔的被席、帳褥,那就過分了。

十一、“沙彌戒”第九條——“不非時食”。

“解曰。非時者。過日午。非僧食之時分也。今云日午者。乃順此方之言。的依經律。應云日中。良以午分八刻。前四名時。后四非時??秩藴啚E。故不言午。而言中也。”

時食”是日中一食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、樹下一宿。但是現代人的體力比不上古人,日中一食很難維持,所以古大德開權,晚上準許你吃點東西,在叢林里稱為“藥石”,就是把晚餐當藥物用,用來治療身體的餓病。我們這個身體不吃飯,它餓、它渴,這是病。我們生下來就有這個病,需要吃飯來治餓病、渴病,所以我們把飲食當作“藥石”,把吃飯當作服藥一樣,來治療身體的饑渴之病,這樣你就不會起貪心。我現在是早上、中午吃飯,晚上不吃飯,還做不到“日中一食”。

1、“其時食者,是即福田,是即出家,是即天人良友,是即天人導師。”

日中一食”的這個人,就是福田,就是真正出家。我們也日中一食,一天吃一餐,我們是不是就是?不一定。什么原因?身體是一個機器,這個機器要運作,動力從哪里來?飲食。飲食到腸胃里面轉化為能源,所以飲食是我們身體能源的補充。身體的能源消耗在哪里?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、煩惱上。所以一個人心清凈,妄念少、煩惱少,他消耗自然就少,日中一食就夠了,從這個地方看出這個人是福田。所以不能認為“日中一食”就是福田,我們也趕快學“日中一食”,挨餓也學“日中一食”,過沒多久,腸胃不舒服,再去找醫生,這哪叫福田?!所以這個事情不是勉強去做的,要在清凈心上修。心地愈清凈,需要的飲食就愈少,這樣來的??墒俏覀兩眢w需要飲食的時候,決定不能減少。減少的話,我們的體力、精神不夠,就沒有辦法修道。譬如打佛七需要體力,如果日中一食,他吃的時候一定吃很多,吃飽了,人昏沉,不能用功;如果肚子空的,他感到饑餓,心慌,功夫也不能得力。所以佛七、禪七期間,禪堂里面不但有三餐,還要加點心,就是讓大家少吃多餐,不饑不飽,功夫上軌道。

“不著香華鬘不香涂身、不坐高廣大床、不非時食”,這幾條是講物質享受。“不歌舞倡妓”、不往觀聽”,這是講精神享受。世間人追求物質的享受、精神的享受,我們冷眼在旁邊觀察,實際上他付出的代價太多,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、這一生中所修的福報,很快地享盡,享盡之后,不但來生沒福,這一生晚年都沒福,真的是得不償失。所以,一定要克制自己的享受,生活過得去就行了,不可以過分地貪圖享受。佛教我們“以苦為師”,吃飯不要吃飽,穿衣服不要穿暖,睡覺不要睡得太安穩,樣樣都很舒服,這就產生貪愛。

十二、“沙彌戒”第十條——“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”。

這條是“不持金錢戒”。不手持金錢財物,不儲蓄金錢。

1、“金銀七寶,皆增長人貪愛之心,故妨廢修行道業。貪為鬼畜之根,愛為生死之本,如來出世,原為斷絕眾生生死根株,故令遠離世利。衣食房舍,既任他施,故置金銀于無用之地”。

金銀七寶。”這是財物。

皆增長人貪愛之心,故妨廢修行道業。”妨”是妨礙,“廢”是荒廢,金銀財物都能夠增長人的貪愛之心,妨礙修行。

貪為鬼畜之根。”“貪心”是餓鬼道的業因,“貪心”墮餓鬼。

“愛是生死之本。”愛欲是生死輪回的根本,這是說貪愛的嚴重性。

如來出世,原為斷絕眾生生死根株。”“根株”就是根本。

六道輪回不是釋迦牟尼佛首先說出來的,最早講六道輪回的是古老的婆羅門教,就是現在的印度教,有八千多年的歷史。婆羅門教修禪定,六道之內的空間維次,他們幾乎完全突破了,對于六道里面的狀況他們都清楚。但是他們不曉得六道是怎么形成的,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超越六道,所以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教導眾生。

故令遠離世利。”遠離世間的名聞利養。一個初學佛的人,會受環境影響,所以從前的道場一定建立在山林,跟都市、鄉村隔絕,這是用清靜的環境幫助我們修清凈心。

衣食房舍,既任他施。”任”是隨緣。“他”是在家信徒這些齋主們。衣食房舍,隨他們布施。

故置金銀于無用之地。”財物對出家人確實沒有一點用處。在家信徒要種福,到哪里種福?供養三寶。出家人不能拒絕,不能不接受在家人的供養。供養的財物多了,貪心就增長。怎么辦?福田不能不讓人種,自己也不能墮落,所以這一邊接供養,那一邊就布施出去,這就正確了。

十三、威儀

“威儀者。謂有威可畏。有儀可敬。由持凈戒而梵行具足。堂堂僧相。眾德威嚴。故令人可畏。動靜合則。颙颙(yóng)可觀。儀端表正。故令人可敬。斯成出家之道品。人天之師范。”

“威儀”共有二十四條,怎么敬大沙門、怎么奉事師長、怎么隨師長出行、怎么與大眾相處、怎么吃飯、怎么禮拜、怎么聽法、怎么學經典、怎么入寺院等,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都講得非常詳細,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處事待人接物,教給我們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。

《沙彌律要》教給我們不造惡業,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幫助我們斷貪嗔癡,幫助我們斷財色名食睡,這不是約束我們,不是限制我們,這是佛對我們的大慈大悲與無微不至的愛護。

感恩釋迦牟尼佛!

感恩阿彌陀佛!

感恩凈老恩師!

感恩父母!

感恩為網站付出的師兄們!

弟子b01581敬呈!

佛歷三零五零年五月初二   

西歷2023年6月19日


 

一级一级一级毛片-日本在线一区二区视频-人妻爽逼网站免费一区二区-欧美一区激情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