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
梁武帝建四百八十座寺院、度十多萬人出家“并無功德”
發布時間:
2021-04-27 09:42
來源:
佛陀教育網
作者:
凈空法師
訪問量:
梁武帝建四百八十座寺院、度十多萬人出家“并無功德”
摘自凈空法師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第13集 1996/10 講于新加坡
梁武帝建四百八十座寺院、度十多萬出家人“并無功德”
【彌勒。若有菩薩。多營眾務?!?/span>
下面舉個例子他營什么眾務。“營”是經營,許許多多這些事務。
下面佛舉個例子,譬如:
【造七寶塔?!?/span>
造多少?
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?!?/span>
寶塔做得太多了,不是一個,像今天在世界上,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去造七寶塔,造那么多。那你就太多了,多營事務。
【如是菩薩。不能令我而生歡喜。亦非供養恭敬于我?!?/span>
這個“我”是佛自稱,佛并不喜歡人這么做。
由此可知,在我們中國古代佛門有位大護法梁武帝,大家都知道。梁武帝以他國王之尊,用國家的財富造了佛寺四百八十座;度僧,就是度出家人,人家喜歡出家他也歡喜,成就人出家,十多萬人,自己以為功德很大。
那個時候剛好碰到達摩祖師到中國來,達摩見梁武帝,梁武帝很得意,在佛門做這么多好事,就向達摩夸耀:我建四百八十座寺院,度出家人十多萬人,我功德大不大?哪里曉得達摩祖師給他澆一盆涼水,說:“并無功德。”
梁武帝聽了很不是味道、很不高興,從此以后就不理他。達摩祖師沒有人護法,跑到少林寺去面壁,沒人理他!達摩講的是真話,如果要說幾句奉承話,國王,你的功勞大得很!那梁武帝不變成他的護法嗎?出家人句句都是講實話,沒有功德。
梁武帝做的是什么?做的是福德。諸位要曉得,“福德”跟“功德”不一樣。“功德”是“定慧”,你建那么多廟、度那么多出家人與你修定、修慧毫不相干。“定慧”是“功德”,譬如說持戒,持戒要得“定”,持戒就是“功”,得“定”是“德”,這是“功德”。
修“定”有“功”,開慧是“德”,智慧開了,這個是“德”。所以“功”是“因”,“德”是“果”。
“功德”跟“福德”是有差別的。“福德”,我有福報可以送給別人享;“功德”沒有辦法,自己的功德,決定不能夠贈給別人。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不能給阿難尊者,阿難尊者遭了難,還要去受罪。“福德”可以給人,與人共享;功德不可能。
“并無功德”這就是說明梁武帝他老人家的成就、智慧成就,你們都念過《無量壽經》,比不上世饒王。世饒王真的覺悟了,舍棄王位,出家修行,就是法藏比丘,以后就是阿彌陀佛,梁武帝怎么能比得上?!這就是說“功德”跟“福德”差別很大。
佛在此地這個意思勸勉我們要真正修行,這個重要!這些雜務事情是愈少愈好。
百丈大師在當年跟叢林建立的清規,他老人家叢林二十條約里面,第一條就是“叢林以無事為興盛”。佛法什么叫最興盛?“無事”就是興盛。這個話很有道理,與佛在經典上、與達摩祖師說的完全相應。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。
我們再看下面經文,佛怎么教導我們:
【彌勒。若有菩薩。于波羅蜜相應之法。乃至受持一四句偈。讀誦修行為人演說。是人乃為供養于我。何以故。諸佛菩提從多聞生。不從眾務而得生也?!?/span>
這個話說得太明白了。“波羅蜜相應之法”就是“般若”,此地這個“波羅蜜”就是“般若波羅蜜”,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與“般若”相應。
在中國,《般若經》代表的就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,我們上次在此地,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將這部經講過一遍。要與智慧相應,《金剛般若》可以說是高等的智慧、圓滿的智慧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與智慧相應。
“演”、“說”是兩碼事,“演”是做出好樣子,“說”是為人解說
下面經文跟《金剛經》完全相同,“乃至受持一四句偈”;《般若經》經上“一四句偈”,這個“一四句偈”并沒有特定指定哪四句,任何四句。像《金剛經》上任何四句,你能夠接受,你能夠讀誦,你能夠修行,依照經典的教訓,經上講的原理、原則你去做,而且“為人演說”。
“演、說”是兩碼事情。
“演”是表演,做出模樣給別人看。諸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,出家人是為社會大眾的樣板、榜樣。你想想看我們的言語、生活、行為、起心動念,可不可以與社會大眾做樣子?能不能與社會大眾做榜樣?這是佛教導我們的。
“說”是為他解說。你做個好樣子,人家看到一定很羨慕,一定會向你請教,請教的時候你就給他說明。
我們在外國,外國人看到我們這個形象他很歡喜,他覺得我們的生活很快樂,一天到晚笑咪咪的。他就找人來問:你們生活為什么過得這么快樂?我們就告訴他,我們學佛,學佛就快樂。佛是什么?一步一步就來問,我們就把佛法介紹給他。你要想快樂,你就來學佛。外國人信基督教的多,學佛、信基督教沒有違背,佛是老師,上帝是你們的爸爸,那不違背。你星期天上教堂,星期六到佛堂來,我教你,教你怎么快樂、怎么長壽、怎么樣會不老,我教你!他一聽就歡喜得不得了,他也怕老。你要做出樣子來給人家看,人家向你請教,你再給他說法,叫“為人演說”。這個人真正供養佛,《普賢行愿品》里面這叫“法供養”、“依教修行供養”,這真供養。
后面佛說為什么,“諸佛菩提”,“菩提”是覺悟、是正覺,一切諸佛的大覺是“從多聞生,不從眾務而得生也”。“多聞”就是底下講的讀誦、修行、演說,是從這個地方生的。
再看下面經文:
【彌勒。若有菩薩勤營眾務。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于眾務。當知是人。增長業障無諸福利?!?/span>
這是我們要記住、我們要明了的,這是特別告誡。
“若有菩薩。”假設有菩薩他歡喜搞許多世間的這些事務,喜歡搞這個;而且妨害真正修行的菩薩,他逼迫這些真正修行菩薩也跟他一起去“營于眾務”,佛就說,這個人“增長業障”,沒有福利。“福”是福報;“利”是利益。
【何以故。如是所說三種福業。一切皆從智慧而生?!?/span>
真正的福報、真實的利益是從智慧生的,佛法的修學是叫你開智慧。“三種福業”就是指前面“讀誦修行演說”,三種是指這個,不是指其他的。
【是故彌勒。營事菩薩?!?/span>
經營一切事業的這些菩薩們。
【于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。不應障礙為作留難?!?/span>
你不能去障礙他、不能去為難他。
【讀誦修行演說菩薩?!?/span>
這多半是初學,很用功的菩薩。
【于修禪定諸菩薩所。不應障礙為作留難?!?/span>
修禪定的功夫比初學人高,他的心更清凈、他的事更少,你也不要去找他的麻煩、也不要去障礙他。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的教訓。后面佛還有比喻,真的是怕我們不明了這個意思,一層再一層的為我們宣說。
請看經文:
【彌勒。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?!?/span>
這個就多了。“一閻浮提”究竟是多大?我們就以一個最簡單的比喻來說,咱們這個地球,閻浮提比我們地球還要大。就算是地球吧,今天講全世界的營事的菩薩,經營一切事務的菩薩。
【于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?!?/span>
對于一個真正想修行辦道者。
【應當親近供養承事?!?/span>
不但不能障礙他、為難他,你還要親近、供養、承事他,那你就對了,你真的就是依教奉行。
“禪定”兩字的真正含義
【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。于一勤修禪定菩薩。亦當親近供養承事?!?/span>
這句話好懂。這個修行比你的程度高、比你的功夫深,你遇到了,不但不能障礙為難,你也要親近、供養、承事。
“勤修禪定菩薩。”諸住要記住,這個地方所講的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。他講的是大前提、大原則,是指依教修行而得清凈心的都是“勤修禪定菩薩”。
“禪定”兩個字,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里面解釋,根據《金剛經》所說的: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。”這兩句話的意思,外不著相是“禪”,內不動心是“定”。我們“六根”接觸外面“六塵”境界,看得清清楚楚、聽得清清楚楚,這是“慧”。“慧”是不糊涂,沒有一樣不清楚。雖然清楚,絕不動心,看到再好的東西,不起貪心;看到再不如意的事情,不起嗔恚心。
你能夠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、不動念,永遠保持你心清凈、平等,這是“定”。不是叫你眼不要看,耳不要聽,不是的,那你就錯了。
你樣樣都可以接觸,樣樣明了,但樣樣不著,不執著,不受他的影響,那是“禪”,合起來叫“禪定”。
此地是講這個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無論修學哪個宗派,功夫得力,就是修禪定的菩薩,這是指功夫真正得力之人。
底下經文說:
【如是善業。如來隨喜。如來悅可?!?/span>
我們以這樣的心態、這樣的行為對待真正修行人,佛就歡喜。佛說這是善業,諸佛如來都“隨喜”,諸佛如來都“悅可”,歡喜、許可你,你做得對。
佛法修學的目的是求 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”
再看下面經文:
【若于勤修智慧菩薩。承事供養。當獲無量福德之聚?!?/span>
不但是獲福德,而且是“福德之聚”,無量福德聚集在一起,你能夠得大福報。這是“若于勤修智慧菩薩”,勤修智慧菩薩層次就高了。前面講初業菩薩、智慧菩薩,智慧菩薩通常是指法身大士,最低限度也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才是智慧菩薩。正如《金剛經》二句一偈所說的,這二句就是剛才講的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;這首偈就是后面所說的,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,《金剛經》這首偈是智慧之觀。
我們今天講“宇宙觀”跟“人生觀”,那是究竟圓滿智慧的觀察。而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正是“看破、放下”,就入佛與大菩薩的境界。你對這種人你承事供養,你獲的福就大。為什么獲福之大,我們平常講經的時候都曾經說過,在這里不要再浪費時間,特別是《普賢行愿品》里面講得詳細。后面也有略說。
【何以故?!?/span>
為什么?
【智慧之業無上最勝。超過一切三界所行?!?/span>
佛在此地為我們略說。學佛就是學智慧。佛法是智慧之法,佛學是智慧之學。
諸位要記住,我們學佛一開端就把“修學的目的”說出來,學佛人求什么?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”,這句話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“究竟圓滿的智慧”。你有智慧,什么問題都解決了,連了生死出三界、成佛作祖的問題都能解決,何況世間事?!世事要跟突破六道輪回來比,世間事是雞毛蒜皮,小事一樁,有大智慧,怎么會不能解決?學佛之人沒有別的,就是學智慧。諸位要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所表演的,沒有別的,就是智慧。所以,“智慧之業無上最勝,超過一切三界所行”,三界六道沒有能跟它相比的。
【是故彌勒。若有菩薩發起精進。于智慧中當勤修習?!?/span>
佛在此地這句話是勉勵我們,你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你出家想作菩薩,你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,你應當精進、應當發心、應當修學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