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

樓宇烈:中國的人文信仰是有根的


樓宇烈

 

上薄拜神教,下防拜物教”,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平生論學實以人文立本。在新作《中國的人文信仰》(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)中,樓宇烈用通俗的語言講述了中國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質、價值關懷乃至現實意義,強調應該探求合乎東亞文化傳統的宗教學理論,讓世界人民看到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優點。

中華文明最根本的精神特質是什么?中國人有自己的信仰嗎?對于這些時代性問題,樓宇烈均給出了明確的答案。20世紀50年代,樓宇烈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,師從馮友蘭、任繼愈、張岱年等先生,畢業后任教北大,幾十年過去了,他穿行于儒釋道,探究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,取精用弘,闡述國學傳統的當代價值,以謙謙君子的風度襟懷,體悟、反省、闡明中華文明精神特質,為當今社會的信仰問題尋找出路。

 

 

 

中華讀書報: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您就提出:對于宗教(尤其是佛教),不應當只把它看作歷史的、停滯了的文化現象去研究,而應把它看作現實的、有生命的、活著的文化現象去研究。這個觀點現在看也不過時。在《中國的人文信仰》一書中,您用通俗的語言講述了中國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質、價值關懷。能否概括一下您所理解的中華文明最根本的精神特質是什么?

樓宇烈:中國的人文信仰,核心就是以人為本,人是天地萬物之源的核心,人自身的修養和整個社會的教化是重中之重。這種人本的思想體現了人文的精神,人文就是教化。中國文化是圍繞人展開的,讀書教育是為了人更加完美,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。

中華讀書報:為什么要提倡人文宗教?

樓宇烈:人文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鮮明的特征,它有兩個最突出的特點:一是“上薄拜神教,下防拜物教”,注重人的精神生活,使人不受神、物的支配,凸顯人的自我價值;二是強調禮樂教化,講究人文教育,反對武力和權力的壓制。我們很需要了解中國文化,了解中國宗教的特殊性,應該用我們自己的宗教觀念來研究中國的宗教,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關于宗教信仰,一直有一些討論??涤袨楹驼绿字鲝堉袊枰诮?,章太炎提出應該以佛教為中國的宗教,為什么呢?他認為,首先佛教最符合時代的精神。佛教是無神的宗教。佛教是依靠智慧求得解脫,而不是仰仗神力來解脫。其次,他認為佛教可以與科學精神相溝通。

除了上面所說的兩個原因,章太炎還認為佛教的無我、慈悲精神,也是符合那個時代宣揚的平等、博愛精神??傊?,他認為當時的中國是需要宗教的,最合適的就是佛教。另外有一種觀點認為,不管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宗教,現在中國都不需要宗教。為什么呢?他們的理念完全受到當時西方傳入的宗教概念的影響,認為宗教和理性是相對立的,宗教和科學是相違背的,中國人應該破除這些東西,完全否定宗教的存在。

中華讀書報:您持怎樣的觀點?

樓宇烈:我們要正確地認識這個問題,既看到它正當的發展,又看到它非正當的發展,分清主流和非主流,才能建立起正確的信仰以及正確的批判。

批判”這個詞本身并不是一個壞詞,我們常常一聽到“批判”,就覺得是否定,批判不等于否定,我們很多事物恰恰只有在批判中才能不斷地前進和發展。批判其實是一種反思,檢討我們自己,檢討我們的過去,然后再來補救我們的不足,補救我們的偏差。

中華讀書報:您如何看待中西方宗教之間的差異?

樓宇烈:中國宗教的特點是實用性和現世性比較強。它不像西方宗教那樣具有神圣性和超世性。西方宗教(主要指基督教、天主教等)是一神信仰。這個神擁有絕對的至上性。而中國人的特點是“見廟就燒香”,一個人可以什么神都信,只要對他有利。中國宗教中沒有如西方那樣的絕對至上的神。它是一種多宗教的信仰,或者說多神的、泛神的信仰。因此,相對于西方宗教信仰來講,中國宗教信徒的宗教觀念是比較隨便和淡薄的。

從哲學思想角度講,西方宗教與中國宗教更重要的內在差別在于,西方宗教的追求方式是一種外在的超越,它依靠的是外在的一種力量,即上帝救世,來達到自我超越,進而與上帝合而為一。而中國宗教的追求方式更多的是自我內在的超越。雖然也有借助于外力的,例如佛教中對觀世音的信仰就是借助于觀世音的力量去超越,對西方凈土的信仰也是要依靠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力量去超越,但中國宗教總體上更強調的是自我的提升。

中華讀書報:在學術研究上您采取怎樣適合于自己的研究方法?

樓宇烈:中國在剛剛接觸西方文化時,產生了盲目排斥與勉強附會兩種態度,這當然都是不可取的。我想,只有從整體上把握了中西兩種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內在差異,我們才能更好地去進行宗教比較研究。比如有很多文章把阿彌陀凈土與基督教的天堂作對比研究,其實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兒,但是我們又可以扯出二者的許多相同點來。因此我們如果沒有對于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整體把握,有很多東西就難以說清楚。要達到整體把握,就必須對具體的宗教樣式深入研究去獲得,對基督教、伊斯蘭教、佛教或道教等進行深入研究。

我很不贊成比附,但認為比較是必需的。在比較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,而不是判別是非高低。應該保持客觀的態度,以了解另一種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和信仰感情。我想大可不必用中國宗教去說明西方宗教,或者反之。

 

 

中華讀書報:您的《王弼集校注》是研究道家的,但您對佛學和儒學也有很多論注,在研究上有先后順序嗎?儒家禮教在今天有何意義?

樓宇烈:不能簡單說有先后次序,是興之所致。我們講中國有儒佛道三教,它們所追求的都是一個自我的超越,通過自覺自律達到一個自我的超越。儒家所推崇的是圣賢,是圣人。怎么樣才能成圣呢?從孟子到荀子都講到了,既仁且智,具備了仁和智的品德就是圣人,儒家是希望自己的德行能夠圓滿,有仁有智兩種品德。儒家的禮教在今天也還是很有意義的。但是我們不要把它等同于西方的宗教。我們的禮教就是我們的宗教;我們的理學就是我們的哲學;我們的詩教、樂教,就是我們的藝術教育。“禮”是讓你明確自己的身份地位,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來做事做人。例如,對長輩、對父母就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,不能隨便開玩笑,搞個惡作劇,那至少是不禮貌的。

中華讀書報:您曾經提到,中國的人文信仰是有根的。

樓宇烈:孔子是萬世師表。人品好,學問好,德配天地??鬃铀枷胫凶钪匾?,就是強調“仁”的概念??鬃又詮娬{“仁”,是為了挽回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狀態。怎么挽回呢?就是把你一切的行為都回到周禮上去,回到原原本本的“仁”?!盾髯印分?,借孔子之口說:“智者自知,仁者自愛。”《老子》說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,就是自愛。只有自愛的人,才會去愛人,也才會被人愛。一切都要從自身做起才是中國文化自覺自律的理念。

自覺自律,也是一種道德的觀念。在先秦時期,“道德”是與“仁義”相對的。道德是一種天性,而仁義是一種規范。在某種意義上講,仁義也就是一種修飾。“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文質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文明以止,也就是要通過外在的教育,讓人明白“止”的道理。

什么叫文明?文明是外在內在的裝飾,是一個人的特征,一個人的特征是什么?是主體性,能動性,只有人才具備這個特征,只有人才能分辨是非,能夠向善去惡。我們的宗教信仰,并不是簡單求佛求菩薩,而是向他們學習,借助外界來完善自我。近代太虛法師說“人圓佛即成”,意思是人自己圓滿了就成佛了,無須借助于外力。

中華讀書報:您的哲學研究一向和現實結合得特別緊密,您如何看待哲學與現實的聯系?

樓宇烈:研究不能脫離現實生活。一個人沒有理想就沒有生活的動力,但我們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。不論理想怎么樣,現實可能很殘酷,會碰到很多坎坷,既有理想,也要接受殘酷的現實。有的人讀書讀呆了?,F實生活通過自己的經歷體悟做人的道理,不能光讀死的書,要把活的書讀好,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生活,改變氣質,這樣的讀書才有用。

現實的改變是復雜的、緩慢的、艱巨的,一點一點改變生活狀態,改變現實中的不足。什么叫教化,就是改變社會的習俗,這是最重要的。教育的目的,一個是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,再就是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。我們有很多好的榜樣。

中華讀書報:您的榜樣是誰?

樓宇烈:多得很??鬃又v,三人行必有我師。學木匠也有榜樣——魯班;學醫也有榜樣——張仲景、孫思邈。中國信仰有很多榜樣的力量,是作為完善自我的榜樣。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,學生身上也有很多優點。師生是互學的,教學是相互的。教師給學生傳授道理,同時我很多時候也受到學生們的啟發。學生身上有問題,老師要有針對性講;學生沒有問題,老師講半天他也不能體會。

什么叫啟發式教育,就是鼓勵學生提問,把心里的問題激發出來,你提出來了,老師會鉆研,學生推動老師,所以講教學相長,過去傳統的書院就是師生共學。灌輸式教育很大程度上沒有目的,關鍵是看你記住多少,不要把倒背如流當成第一位,學一點用一點最重要。“父母呼、應勿緩”,你能把《弟子歸》倒背如流,父母怎么呼都不應也沒用;第二句話“出必告,反必面”,出門必須告訴家人到哪里去了,回來說一聲“我回來了”,讓父母放心。很多人光倒背如流做不到,沒用。第三句話,“晨則省,昏則定”,早晚要問父母安。從三句話做起,不能倒背如流也沒干系。陸游說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。讀書應該跟生活結合,落實到生活中去。讀了半天書,生活沒有改變,性情沒有改變,等于沒讀書。

清初學者陸隴其說過,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。將所讀之書,句句落實到自己身上,便是做人之法,如此方叫得能讀書。如果不落實到自己身上去領會書中的道理,則讀書自讀書,做人自做人,只算作不能讀書的人。我認為,一定要讓讀書與做人變成一回事,不要把它看作兩件事。

 

 

中華讀書報:對于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,您曾建議讀經典。能否具體談談應該讀什么樣的書呢?

樓宇烈:中國有句老話,叫作“開卷有益”,意思是讀什么書都是可以的。但是,我們最好還是要有所選擇,因為我們會被書中負面的內容所干擾。書籍是五花八門、琳瑯滿目的,可讀之書非常多,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可分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類,或者叫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類。

經書可以說是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經典。所謂“經者,常也”,它是講貫穿古今、萬物,認識天道、地道、人道最根本的道理,這就是經。先秦時就提出了“六經”的概念。即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樂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。經書后來又有所擴展,增加了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孝經》《爾雅》。除了《儀禮》這部經典之外,又添加了解釋禮的書《禮記》。

通過讀經書,我們就可以明天理,曉人道,知道應該怎樣做人、做事,我們的言行舉止應該遵守什么樣的規矩。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”,人的行為也是如此。大家也許都很喜歡孔子的話:“七十而從心所欲。”但是,我們不要忘了后面還有三個字:“不逾矩。”

中華讀書報:您于20世紀50年代考入北大,當時受教于哪些名師?

樓宇烈:名師多了。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,全國哲學系都合并到北京大學了,所以哲學名師集中到了北大。武漢大學、南京大學……離退休的愿意來的都來了,馮友蘭、張岱年、湯用彤……說不全。他們未必列書單,什么書都可以讀,從他們講課中你就能知道,循著講課中提到的書自己去查,沒有那么死板。

中華讀書報:您在讀書方面有何偏好?有什么閱讀習慣嗎?

樓宇烈:我的興趣比較廣泛。也不敢說讀得多,《大學》《中庸》是反復讀的,有些看過一遍就過去了,有的像流星,也不是精讀——當個雜家不錯。我這輩子經歷了很多,上山下鄉,四清運動,五七干校……那時候只能讀毛選、讀馬克思主義,后來才讀了更多的書。

我沒有專門的閱讀習慣,有時候做做筆記,有的看過讀完就過去了,有的每一次讀完有新的體會。書是不厭百回讀,打通了以后才能領會更全面、更綜合的東西,中國文化合成才能生萬物,才能維持、延續生命。萬物都是相互并存、相互聯系的。文化也是相互并存,不是孤立的。

中華讀書報:請您概括一下自己的讀書方法。

樓宇烈:拿一幅畫來講,我是畫家,我畫的時候,可以把想法寄托在這幅畫里,也可能就是根據當時的情景畫了。一定要理解畫家寄托了怎樣的理想嗎?不必要??梢岳斫?、體會畫家寄托什么樣的希望,也可以從里面發現新的東西。這完全可以的。

讀書要在生活中磨練,從書本中不能直接得到解答。要悟,悟其道。創作可以有寄托,你也可以再創作,這也是生活的一個很大的特點。

讀書一定要溫故而知新。創新、創造不是要把以前的推翻,而是悟到自身的體會,而且結合現實生活的體會。事物總在發生不斷的變化,所以我們要增加對現實生活的理解。我常跟學生講,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”,其中兩個字需要解釋,一個“時”,一個“學”。有人說“時”就是時常的時,“習”就是復習;但“時”也可能是時機、機會,習不僅是復習,也可以是實習的意思。理解為抓住時機去踐行,也很好。我向積極的方面求解,有什么不好?中國的文化是靈動的、活潑的,不是死板的摳文字。有時候文字也沒有辦法完全表達我們的想法。“文無達意”,說話、文字都有局限性。

我們要了解中國問題,特別是人的自我認識,把自我管理好,才能達到個人和諧,達到人和大自然天地萬物的和諧,達到與社會的和諧共振?,F在很多問題是認識不足。

 

 

中華讀書報:您說“認識不足”,有哪些不足?您愿意談談對當下社會現狀的看法嗎?

樓宇烈:作為社會的精英,如讀書人、掌權者、企業家等,更應有這樣的認識和自覺,更多的思考和引領,認識到我們在享受這樣的物質文明帶來的各種優越生活條件之后,如何在精神方面給予更為豐富的內涵,讓精神不被物欲腐蝕。讓精神引領物欲,保持一種道的追求,志于道,追求人類應達的境界,而不是讓物異化了自己,喪失追求人生高尚境界的志向。

我經常用這兩句話來概括我們的現狀,不一定全面,但至少可以說明我們有這樣的嚴重情況,第一句話是“我們征服了自然而丟失了自信”(人類的自信),第二句話是“我們享受了物質,忘掉了精神”。如何回歸自我,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,是每一個有志于求道的人應時刻思考的問題。

我提煉出“三不”。第一個“不”,是“不茍為”,不要做那些茍且的事情。第二個“不”,是“不刻意”,刻意即故意做作、裝模作樣。第三個“不”,是“不執著”。這恰好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教的文化符合。“不茍為”,更多的是儒家在倡導;“不刻意”,更多的是道家在倡導;“不執著”,更多的是佛家在倡導。否定了“茍為”“刻意”“執著”,我們該怎樣?要有一個對應措施,即“唯貴當”。當,即恰如其分,恰到好處,應該這樣做的,而不是茍且去做。要“順自然”“不刻意”,即順其自然,自然而然,不做作。“不執著”,就是一切要隨緣,“且隨緣”。

我給自己起的“三不堂”的堂訓就是“不茍為,唯貴當;不刻意,順自然;不執著,且隨緣”。拿自己祖先來講,中國天地就是信仰,中國所有做人的規范都是從天地萬物中學來的。我們向烏鴉學習,烏鴉有反哺的行為,但它是不自覺的,人類學習后變成自覺性的東西;我們向羊學習,羔羊跪乳是自然的動作,人類學習后知道孝順。這就是人和動物的差別。我們現在把文明看成外表的,物質的農業文明、工業文明、后工業文明……人反而越來越倒退了,文明的概念是人的自覺自律,自我認識。中國有句古話“順天者昌,逆天者亡”,適應自然規律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。

中華讀書報:對于這樣一種“倒退”現象,應該怎么科學客觀地分析,能否談談人文精神對科技時代的引導?

樓宇烈:對世界的認識,對人自我的認識,有很多的變化。特別是,有一種觀點認為對就是絕對的對,錯就是絕對的錯。對里有很多錯,錯里有很多對的東西,需要我們吸取。比如最簡單的陰陽五行,在很多人心中不科學,是玄學的東西。其實陰陽五行是最簡單、最深刻地記錄了大自然的規律。任何事物沒有單面,所以陰陽是環環相扣,你中有我,相輔相成。天生萬物,相生相克才能延續,既要相互克制又要有相互推動。

我們現在失去了人的獨立性、主體性,人變成機器的奴隸,醫生看病也是由機器判斷?,F在最重要的問題——人對自我的認識,人連自己都沒有認識清,以為可以掌控一切,反而被掌控了,被牽著鼻子走。所以我們要反思,物質要發展,人類不能成為物質的奴隸。

現代社會對每一個人的素質要求更高??茖W越發展,人類駕馭和支配自然資源的力量越強大,同時也就要求人們能更自覺地約束自己,節制自己的欲求,而且要學會尊重自然,愛惜資源,樹立起一種“生態倫理”觀念來。在這方面,儒家倫理中強調“不違天時”“節用”“御欲”,反對不合季節的砍伐漁獵,反對“暴殄天物”等思想是很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。

中華讀書報:您特別強調孔子的“不逾矩”——怎么理解儒家“節欲”觀的現代意義?

樓宇烈:欲,是人類生活中一個最基本的問題。儒家在欲的問題上不簡單地否定,也不是禁欲主義者。它的一個基本立場,就是認為欲不應當無限度地放縱,而要受到一定社會規范的制約。

孔子說,他七十歲以后達到了一種隨心所欲而又不違離規范的境界??鬃舆@里所說的欲的含義是很寬泛的,包括各種生理要求和社會行為。這種個人欲求既能得到自由發揮,同時又能不違離社會規范,顯然是對欲有所節制的結果??鬃拥狡呤畾q以后才能做到,說明是通過長期自覺地節制欲而培養出來的一種精神境界。這也是以后歷代儒學家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。

孟子也認為,人們的欲求是受到道德規范制約的,而且應當按一定的道德標準去取舍。如他說,求生是我的欲望,求義也是我的欲望,當二者不能兼得的時候,我將犧牲生命而去求得義。

人類欲求的無限度追求,從大處說破壞了整個自然界的生態平衡,惡化了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,從小處說也直接影響到個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長。此外,無可諱言,當今世界和社會上有許多國與國之間、人與人之間的爭斗和不安定,也與無限度地追求私欲的滿足有著密切的關系。我們不是禁欲主義者,但也反對縱欲主義。我們需要美好的生活環境,健康的身心。為此,我們今天很有必要大力宣傳一下儒家豐富的“節欲”“導欲”“養欲”理論,用它來認真地合理地規范一下現實中的人類生活的欲求,讓人類從那無盡欲求的桎梏中擺脫出來,把當今人類生活的格調和情趣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。

中華讀書報:您曾獲得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“公共建設力獎”,被譽為“國學達人”,您怎么看待這一評價?

樓宇烈:遠遠不是。實事求是地說,國學太博大精深,我越老越覺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只是很小的部分,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面的了解、把握其根本精神還差得很遠。我覺得我們的教育,在知識圈里不能打通。就像吃飯,吃的是精米和精面,面越來越白,越來越不健康。我們需要蕎麥面甚至米糠,糠也是很好的東西??萍荚絹碓桨l展,在飲食上反而失去了人體所需的健康的東西。

中華讀書報:前面您說“三不堂”的堂訓中也有“且隨緣”——在養生上是否也是如此?

樓宇烈:刻意養生,可能是害生。千萬不要刻意,想吃什么就吃什么,掌握一個核心,就是度。

原標題:《樓宇烈:中國的人文信仰是有根的》

 

一级一级一级毛片-日本在线一区二区视频-人妻爽逼网站免费一区二区-欧美一区激情视频